欢迎来到云好人!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沂水 [切换]

      沂水人物|好人李慧

      2023-07-06 14:30:36发布,长期有效,102浏览
    • 收藏
    • 置顶  |
    • 举报  |
    • 区域:沂水
      • Q Q:867735559QQ在线交谈
      • 联系人:王苏杰
      • 电话:188****2223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
        • 云好人提醒您:本站只为传递好人好事,记录好人好事,歌颂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好人一生平安!本站旗下有《中国好人网》以及各县市《好人网》请记住我们!
    • 信息详情

    2022.8

    好医生李慧

    文︱张岚


    因为遇到李慧,父母的幸福指数提升了很多。


    离开棋盘峪进城后,最牵挂的是父母。


    父母的身体都不太好。父亲肺气肿,母亲偏头痛,病情一年年加重着。我知道,辛劳了大半辈子,他们都是积劳成疾。


    小时候的记忆中,父母很少坐在饭桌前吃饭。生产队一收工,父亲小跑回到家,抓起个煎饼卷上一棵葱,扛起农具就出坡。


    那时候村里有个不成文的约定,社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在山坡地角开荒造地,这叫“碎田”,开了之后,开荒者可以种三年,之后,就收归集体。


    因为碎田三年就要收回,所以碎田的数量是流动的。


    每年,我们家的碎田是全村最多的,大的半分,小的不足一厘。三五墩地瓜,七八株芝麻,有时数量多得连父亲都记不清楚。


    正是因为父亲的起早贪黑,最饥荒的年月,我们家也没有挨饿的时候。读高中几年,我是全班吃得上玉米煎饼的几个学生之一。


    正是有了这个灵活的政策,使得棋盘峪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在三村六庄是最多的。


    就这样天天饱一顿饥一顿,起五更睡半夜,父亲的气管炎转成了肺气肿。


    母亲也是这样,每天收工回来,父亲出去收拾碎田,她在家里洗衣做饭。35岁那年,母亲到碎田掰玉米,一场冷雨淋透了母亲,从此就得了偏头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犯一次,一疼起来,头拱着枕头叫苦连天。


    1999年底,哥哥也到了县城工作,我们便商量父母:“别种地了,一起进城吧。”


    父亲笑笑说:“都进城了吃什么?你们都成家立业了,靠你哥哥和你的工资怕是西北风都喝不上。”


    母亲说:“临时我们还能自理,家里的几亩地能种收多少算多少,你和你妹妹工资不够用了,就回家拉粮食拿菜,不会饿肚子。”


    就这样到了2006年底,母亲捎信来说:“你爹这次病重得厉害,高烧不退,快回家拉着到医院看看。”


    我和哥哥回去拉父亲的时候,他已经卧床一个星期,母亲怕耽误我和妹妹工作没让我们知道。家里到停车的地方不足三百米,哥哥把奄奄一息的父亲背上车,住进了县城中心医院。经过一周的调养,烧退了,他又渐渐康复了。


    朋友邵虔是急诊科的护士,她对我说:“大爷的这个病病不可能完全治好,一遇到气候变化流感传染就要复发,弄不好就是致命性的,不能让老人在乡下住了,快进城吧,冬天总归暖和一点,感染的机会就会少很多。”


    嫂子说:“动员了好几年了,一直不来,说在家种地补贴我们吃饭。邵姐帮着做做工作吧。”


    出院结账了,邵虔对父母说:“你们种地种地,种三年的地也不够这一次住院的花费,这十天花了两万多。二老行行好,早天晚天要进城的,别拖了,再病一次,弟弟妹妹两年的工资都不够。”


    大家帮着好说歹说,父母总算点头。


    处理好老家的琐事,收拾好老家的东西,春节前父母告别了乡下,来到了小城。


    冬天不挨冻了,感冒少了,父母的病情轻了许多。即便偶尔小病小痒,立马拉着去中心医院挂点水很快得到缓解。


    2008年春天,哥哥离开小城到北京工作,照顾父母的重任落在了我和老公的身上,我们都在单位上班,有时候忙起来就顾不得了。父母对煤气灶、电饭煲用不顺手,免不了饱一顿饥一顿。


    这年年底,哥哥回来过节,父亲又住院了。邵虔说:“大爷的病情是拖延导致,他最怕冬天,冷寒交替,感觉不适了,快喝点姜汤吃点感冒药就能止住不发展。我有个朋友叫李慧,是龙家圈街道卫生院的内科医生,医院就在你们小区东门对过,我和她说说,二老有事可以找她,她业务很棒。院长你熟不熟?”


    我说:“哥哥认识他,刘院长业务很有一套。”


    “那就好,我和李慧说说。”邵虔掏出手机给李慧打了个电话,大致说了我父母的情况。


    几天后,父亲出院,我去龙家圈卫生院找了刘院长,大致沟通了一下父母的情况,并提出了让李慧医生抽空给父母综合检查、调理一下身体的想法。


    刘院长说:“上边正在要求尝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咱可以让二位老人做个试点,李慧是个好医生,人品好,业务好,心很细。”说着,她打电话让李慧来他办公室。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李慧医生,二十多岁的年纪,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面带微笑,和蔼可亲。


    刘院长把家庭签约医生尝试的事和她说了。李慧说:“那会邵姐给我电话了,大爷大娘的情况我基本了解了。下班后我就过去看看老人,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下午下班后,李慧来到父母家里,对父母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详细询问。得病时间,大体病因,治疗过程,服药情况。量血压,测心率,看舌苔,询问了一个多小时。又拿出父母平时的用药逐一查看,哪个可以长期服用,哪个偶尔服用,哪个停下不用。又找了两个盒子,把父母的用药分门别类。一边收拾,一边给父母科普健康保健知识。多吃青菜,荤素搭配,七八分饱,适量运动。


    当看到父亲的指甲盖凹陷时,李慧说:“这是长时间缺钙造成的。”


    父亲说:“吃过很多补钙的药,一直没效果。”


    李慧说:“年龄大了,钙片很难吸收。可以饮食调节,比如多吃虾皮,多吃芝麻酱,多喝牛奶。你看看你家的牛奶,这么多,可以每天喝几盒。”


    母亲说:“喝不习惯,孩子让喝,得憋着气喝中药似的。”


    李慧说:“多喝就习惯了,可比钙片管用。”


    接着挨个看了看奶箱保质期,哪个过期了,扔掉,哪个快过期了先喝,哪个新鲜后喝。一箱箱做了排队。

    从刘院长和邵虔口中以及和李慧支离破碎的聊天中,我陆续了解到李慧医生的一些情况。


    李慧生在一个医生之家。外公行医,父母行医,她也选择了行医。


    良好的家风家教,滋润她成长成人。


    李慧说,每每梦回童年,祖辈与父辈的殷切期望总是萦绕在我的耳畔。


    李慧的外公是一名军医,后因身体原因退役。或许是目睹经历了太多的流血牺牲、生死离别,他更加深知自己的双手能为病人、伤者解除痛苦,是多么的重要。返乡后尽管身体不好,但仍然坚持经常为父老乡亲免费诊医送药,在那个“小病等,大病扛,重病等着把命丧”的年代,他俨然成为了三街九村极受欢迎的人。


    外公多年来积极收集土单验方,中西医结合,土洋并用,利用当地的常见药草,积极为乡邻解除病痛。但尽管自己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却终因自己医术欠精湛,又缺医少药,而常常眼睁睁看着一些病人无法有效的医治而难过。那时他最大梦想就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能早日摆脱这种缺医少药的局面,下一代的医生都能接受良好的医学教育,人人都能成为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一代名医。


    在外公的耳濡目染下,李慧的母亲成为了一名护士,也为外公找了一位从医的女婿。


    李慧的父亲1978年参加工作,他说这四十多年见证了我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穷到富强的过程。父亲逐渐形成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奠定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职业态度,使这一生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机遇。


    后来李慧成为了一名乡镇医院医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医改不断深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铺开,优质医疗资源逐渐下沉,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医疗体系逐渐建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逐步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在这期间,李慧如饥似渴的读书、学习,在全县内科医生大比武活动中,她获得了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以后的日子,李慧开始进入了父母家庭签约医生的角色。每天利用上班前,下班后的时间,到父母家为母亲按摩颈椎按摩头,又自费为老人购买了血压计。


    父亲因为多年的肺气肿,需要吃的药非常多,有时候搞不清楚哪种药何时服,服多少。李慧每次过去,总是细心的把药分配好,分门别类的放在小包里,一遍遍让父母认识“早”“中”“晚”三个字,好让父母记住服药时间。后来看着实在学不会,就改为用“1”“2”“3”标记。


    这样天天如此,风雨不误。


    有时候她外出学习,就提前分好几天的用药量。


    父亲坚持喝牛奶后,只用了半年,凹陷的指甲盖就恢复了饱满光泽,他逢人就说,多亏李医生有办法,牛奶真是个好东西,以前多少都糟蹋了。


    以后的日子,父母用药基本上都是李慧这样一包包分出来的。每次到我父母家,很多时候,她都给老人带上点好吃的, 一个煮鸡蛋 ,一根香蕉,一个橘子,一粒糖果,几片桃酥,亲手递到老人嘴里。


    后来父亲脑梗,大小便不方便,痰吐不出来,抠痰,端马桶,李慧碰到什么干什么,不知干了多少次。


    父亲去世后,李大夫继续帮我们照顾着母亲。有时候他在下边分院轮岗,还要接送孩子上下学,无论多忙,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她都一如既往。邻居都误以为李慧是母亲的亲近的亲戚。


    在李慧的悉心照料下,折磨了母亲四十年的偏头痛,愣是被李慧给调理好了。


    16年过去了,从医院、从她家到我父母家,李医生足足走了两千多个来回,行程达三千多公里。说来惭愧,很多时候李慧对老人做的,比我这个亲闺女还好。


    街坊邻居知道了李医生的故事,无不夸奖这真是千里挑一的好医生,好人。


    父母仅仅是李慧签约家庭服务的两个病人之一。除了我父母,李慧每年还签有服务家庭八十余户,其中贫困户三十余户。


    她签约的村子臧青青,因患有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2期、代谢综合征、月经不调和内分泌紊乱等疾病。夫妻结婚多年未能孕有孩子。经过她2年多的仔细检查、规范血糖控制、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配合饮食、运动、健康教育、定期监测。终于让她圆了自己做母亲的梦。她说“谢谢你、谢谢你,这个孩子是因为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你就是他的第二个母亲。”


    她签约的村子赵永,患有糖尿病肾病多年,因老人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和治疗方式的抗拒,病情控制一直不理想,经过她的耐心讲解,老人及家属明白理解了疾病和治疗的情况,同意并坚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10余年。每当她去家中看望老人,帮她测量血糖、血压、教她注射胰岛素、生动地描述控制饮食运动的方法时,老人总是用慈爱的眼神望着她“哎!孩子你又大老远的来看我,你吃饭了吗?来快把这个鸡蛋煎饼吃了,先垫垫肚子。”


    每次出诊到签约的家庭,李慧都很感慨,这些儿女在外打工的家庭,老人大都行走不便,多么需要医生登门查体、疏导心理抚慰心灵啊,每一次出诊,她顾不得吃午饭,甚至水都顾不得喝一口,争分夺秒地一家家登门,尽可能让翘首以盼的签约家庭都得到检查的机会。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李慧让一个个签约的家庭感受到了春天,一个个病号感受到了温暖。


    我曾经多次问过李慧,工作这么繁重,杂事这么多,医院的,家庭的,自身的,为什么一直不温不火,一直笑对病人,笑对工作,就没有倦怠的时候吗?


    李慧笑了,怎么不累?我工作的卫生院处在城乡结合部,农民是病人主体,和城里人相比,这些农民兄弟姐妹家庭困难,儿女多在外地打工,身边缺少亲情呵护,他们更需要关爱。和知识分子不同,乡亲们医疗卫生保健知识要匮乏得多,很多病,是无知造成的,很多道理其实很简单,一点就透,只要稍加注意,就会避免很多大病。每当看到病床上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再苦再累也忘记了。今天的政策多好啊,我常想,外公如果看到他当初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定会含笑九泉的,还有,我父亲不止一次地和我说,看到他当初的梦想一步步经变成了现实,他的心中是多么的欣慰。


    “全民健康是我祖孙三代的梦,也是大家的梦。不光我,我们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在尽职尽责地努力着,大家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用我们的付出,让每一个人的健康梦都能实现。”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

    首发网址:http://yishui.yunhaoren.com/2022nianhaorenbang/13703.html
    查看全部沂水2022年好人榜信息
    发布一条沂水2022年好人榜信息
    • 相关图片

    沂水人物|好人李慧 沂水人物|好人李慧 沂水人物|好人李慧 沂水人物|好人李慧

    • 您可能感兴趣
    • 沂水新发布
    188613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