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云好人!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沂水 [切换]

      沂水历史文化

      2023-07-06 14:13:29发布,长期有效,148浏览
    • 收藏
    • 置顶  |
    • 举报  |
    • 区域:沂水
      • Q Q:867735559QQ在线交谈
      • 联系人:王苏杰
      • 电话:188****2223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
        • 云好人提醒您:本站只为传递好人好事,记录好人好事,歌颂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好人一生平安!本站旗下有《中国好人网》以及各县市《好人网》请记住我们!
    • 信息详情
    时间:2023年02月13日    来源:沂水县人民政府网
       

    沂水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本县出土文物看,范家旺的南洼洞出土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石制品和鹿角锤,表明早在二、三十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野坊的乾洞顶、西水旺村等地发现的细石器地点十余处,说明了我县古代历史的延续。到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遗址在沂城街道办事处、许家湖、杨庄、富官庄、马站、沙沟等乡镇发现了二十余处。证明我们的祖先由山岭而平原、沿沂、沭河两岸聚族而居,渔猎而食,开始了定居生活,从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沂”载入史册,最早见于《禹贡》和《周礼》。夏朝,其北、东境入青州,南境属徐州。商代沂地属人方。西周时,地属鲁国。因诸侯纷争,沂地隶属屡变,名号稍异。春秋为郓地,后入齐。战国称盖。秦废封建,置郡县,沂水地属琅琊郡。西汉时东部为琅琊郡东莞县,西部为泰山郡盖邑,南为城阳国阳都县。东汉属琅琊国,三国属魏,属东莞郡,至元康七年分东莞郡,置东安郡。北属东莞郡,南属东安郡。南燕慕容德据青州,又于此地置县,名谓之团城。刘裕收复入宋,为郡,后又改为南青州。北周又改属莒州。隋开皇四年郡废,改新泰为东安。十六年改东安为沂水县,因临沂河而得名,属琅琊郡,另于古盖置东安县,属莒州。唐宋改属琅琊郡,又属莒州。元随州属益都路。明属青州。清雍正八年由青州府改属莒州直隶州,十二年改属沂州府,此后一百五十年隶属未变。民国二年改属山东济宁道,十四年又改属琅琊道。十七年废道,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五年设督察专员公署,沂水县属山东省第三区督察专属公署。

    1939年沂水城被日寇占领,中共沂水县委联合各界组织抗日民主政府—沂水县行政委员会,以马牧池、院东头为中心化为南沂蒙,以诸葛为中心化为北沂蒙,并设立南北沂蒙联防办事处。1940年至44年间,原沂水县十大区和临沂北部,莒县北部先后化为七个县,即沂临边联县、沂南县、莒沂边联县、沂中县、沂北县、沂东县、沂源县。1944年8月,沂中县原沂水县中心县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1949年8月沂中县改为沂水县,属鲁中南行署沂蒙专属。1950年改属沂水专属,1953年9月沂水专署撤销,沂水县隶属临沂专署,后临沂专署改为临沂地区、临沂市沂水一直隶属至今。

    历史风云

    沂水县物华天宝,山川毓秀,并没有使沂水人民摆脱贫困和落后。数千年封建统治的桎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历代战乱、兵燹、匪患也破坏着大自然。加之交通不便,“游人不入其境”,致使商贾不兴。沂境“前阻蒙山之险,后扼穆陵之固,春秋为齐鲁之交,莒鄫要害之地”。古往今来,春秋战国之际,即为南北诸侯国征战往来之地。秦汉已降诸朝,常为兵家频争之战场。唐、宋、元、明、清历屡战乱之祸,生灵涂炭,致使“邑居不足昔日一井之盛”。然而,蒙山的孕育和沂水的洗礼,赋予了沂水人民英勇顽强的精神,自古革命斗争连续不断。东汉琅琊人樊崇起兵于莒,写下了悲壮的革命诗篇,沂水大地也曾呼啸着捻军的呐喊声。鸦片战争后,沂水人民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洪流之中,同盟会会员周瑞霖等仁人志士,发动领导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勇敢地向清政府腐败统治宣战。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中国的“五四”运动的爆发,极大鼓舞了进步青年的革命斗志。李清潍、李清漪兄弟、邵德孚等对民众开展革命的启蒙宣传。1926年秋,王敬斋回沂水县,从事革命宣传和建党工作。自此,沂水县的革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1927年4月,中共沂水支部在沂水城建立,沂水党支部发动各界声援北伐战争,国、共两党党员联合筹办欢迎北伐军,沂水城内街上游行发传单、贴标语“打到列强、消除军阀”的嘹亮口号回荡在沂城上空。1928年12月以朱寿年为书记的中共沂水县委员会,通过宣传,组织,成立了沂水县农民协会、工人联合会、妇女协会等。工农商各界联合抗捐、抗税,与土豪劣绅做斗争,给地方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

    1937年日本侵略华北,抗战全面爆发。国难当头,“沂水抗日救亡协会、沂水抗敌后援会、沂水抗日游击第一中队、沂水县抗日志愿队”的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直接领导下的“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六大队”在沂水县成立。同年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转移倒沂水王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即在这里成立,《大众日报》在云头峪创刊。自此,沂水县成为沂蒙山区抗日革命指挥中心。罗荣桓、黎玉、王建安、孙继胜、刘导生、匡亚明等老一辈革命家均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郭洪涛、徐向前、张经武、朱瑞等在这里领导沂蒙根据地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4年8月八路军鲁中部队解放了沂水城,9月又进行了葛庄战役,该战役成为了游击战中打歼灭战的著名战例。八年抗战,沂水人民“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一起打东阳”,全县相继有3170名青壮年参加了抗日主力部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灿烂的华章。

    1947年5月,陈毅、粟裕在沂水指挥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沂水人民“有粮的出粮、有钱出钱、有人的出人”汇成支援前线、支援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为了解放全中国竭尽全力。担架队、车子队、挑运队紧随着解放大军转战大江南北,沂水人民以特有的传统美德和奉献精神,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黎明。

    新中国成立后,沂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战争年代的那股劲、那种拼命精神和奉献精神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鉴古至今,光照来人。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时代,勤劳勇敢的沂水人民正一如既往,团结奋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沂水这块“奉献的土地”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化遗产

    自奴隶社会延至封建社会,考古调查发现的信家庄、薛王台、姑子顶等遗址,东河北、纪王崮、后朱雀等墓葬、圣水祠、玄天上帝阁等古建筑、平安桥、上小庄摩崖石刻、中共山东分局旧址等近现代历史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馆藏陶器、铜器、瓷器等各历史时期文物、各国有单位收藏的文献、手稿、图书资料、民间收藏的艺术品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民居,都是我县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传统文化库存中的瑰宝。

    馆藏文物

    馆藏文物中最早的有史前之际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晚期“细石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中各种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刀、石铲、石镞等。又有龙山、岳石文化中具代表性的陶鼎、陶鬹、夹砂壶、罐、蘑菇纽盖,磨光的泥质杯、盆、豆、壶等,其陶色有红、白、黑诸种。商代铜戈、爵、剑,两周之际“芈孟子”鼎、鬲、编钟、壘、豆、盘、车马具,春秋的“吴王剑”、战国的“陈发造戈、平阿左戈”。春秋“玉璧、玉圭、玉缺”,代表两汉文化的铜壶、铜洗、熨斗、提梁、带钩、铜镜等文物。自唐、宋、元、明、清诸朝各代的瓷制品有:壶、罐、碗、豆、盆、盘、盏、瓷枕、饰物等等。又有元代铜权、釉罐、铁鏊,历朝各代钱币,以及各历史时期铜器、陶器、铁器、瓷器、玉器、骨器等都有不同数量的收藏。现馆藏文物中珍贵文物92件,其中春秋公铸壶和工虞王剑,《大众日报》创刊用照相机和印刷油盘为国家一级文物;二级文物有春秋时期的铜罍、铜盘、明代秋郊牧马图等共24件;春秋玉圭、战国平阿左戈、元代铜权等共64件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2012年天上王城春秋古墓出土的190余件(组)精美文物待修复完毕后,将归档入藏,届时将全面提升馆藏文物的数量质量。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物藏品,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及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沂水县博物馆大楼建于1999年7月,建筑面积4230平方米,2001年开馆使用,2009年根据国家要求实行免费开放。通过考古发掘、征集、拣选、捐赠等途径,经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现馆藏可移动文物收藏量为51067件/套。其中国家珍贵文物92件,春秋公铸壶和工虞王剑,《大众日报》创刊用照相机和印刷油盘为国家一级文物;二级文物有春秋时期的铜罍、铜盘、明代秋郊牧马图等共24件;春秋玉圭、战国平阿左戈、元代铜权等共64件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馆藏文物按质地共分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铜镜、铁器、字画、书籍碑帖、钱币、金银器、骨器、印章、漆器、砚、木器、碑刻、石造像、汉画像石、砖纹、景泰蓝、绢沙、瓦当、化石、其他24类别。

    沂水县博物馆现有基本陈列内容包括“序厅”、“天上王城春秋墓专题陈列展厅”、“历史文化陈列展厅”、“浩歌励世(红色文化)展厅”、“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碑刻长廊”六大部分,总计面积2200平方米。另有一个420平方米的机动展厅用于举办临时展览。展陈方式主要利用实物、图版、动漫、投影、雕塑、模型、沙盘等多种手段。

    序厅:面积250平方米,以沂、沭河、山崮、齐长城穆陵关等主要历史文化背景作为构图元素,说明我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以7米×9米的大型雕塑展示,用灯光和绿植做衬托,主题鲜明、磅礴大气。

    历史文化陈列展:面积780平方米,分“文明之源”、“三代遗珍”、“汉魏概貌”、“隋唐余韵”四个单元,共展出文物299件。这一展厅系统地介绍了沂水县自远古时代节肢古生物三叶虫化石、更新世时期的肿骨鹿、犀牛、鬣狗、古菱齿象、野牛、野马等脯乳动物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晚期的细石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龙山时期的各类陶器、磨制石器;商代的铜爵、铜剑;我县刘家店子春秋墓出土的铜壶、编钟;各乡镇历年来出土的两周陶器;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剑、铜戈、车马饰件;两汉时期的各类陶器、铁犁、铲头、铁镢和铜鼎、铜壶、铜洗、铜镜等青铜文物;瓷器中最早的是沂水镇牛岭埠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壶;县城内城市建设中出土的隋、唐时期的釉罐、釉壶、釉碗等;以及各乡镇征集出土的隋、唐、南北朝、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类瓷器。陈展中大部分为考古发掘品,很多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其中刘家店子春秋墓出土的铜壶、略疃村出土的青铜剑为国家一级文物,以及铜盘、铜罍等二级文物;杨庄村出土的陶鬶、师范出土的瓷枕等三级文物。展出文物集中反映了沂水县从远古文明至明清时期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貌。其中,“文明之源”建有旧石器时代我县南洼洞遗址古人类活动场景作为辅助手段,展陈效果形象、生动、直观;“三代遗珍”设有1:15000的齐长城途径沂水段实景沙盘模型。

    天上王城春秋墓专题陈列展厅:面积428平方米,本厅分“墓葬形制”、“椁室随诊”、“结束语”三部分,展出174件文物。展厅东侧有一座比例为5:1的古墓复原沙盘模型,东墙为4×12米的大型多媒体动漫播放区。展陈的是2012年沂水县天上王城景区春秋墓葬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及场景。该墓葬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其墓室与车马坑共凿建于一个岩穴中,是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乐、兵、车马器及玉器等重要文物,对了解东周贵族埋葬制度、研究春秋时期沂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等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被评为2012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浩歌励世(红色文化)展厅:面积150平方米,展出文物39件。展厅北侧用革命文物“独轮木车”制作比例为1:1、占地面积20平方米的支前场景一处,景观形象庄重、生动逼真。本厅主要说明沂水县是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早在1927年4月就建立了沂蒙山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沂水支部,1928年12月成立了中共沂水县委。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在王庄成立,1939年1月《大众日报》在王庄创刊,沂水一度成为山东抗战的中心,素有华东“小延安”之称。革命战争年代,沂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险、英勇斗争、顽强不屈、无私奉献,先后有3万余人参军参战,40余万人次拥军支前,3000余人负伤致残,3900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共分“革命星火”、“奋起抗战”、“全力之前”、“沂蒙红嫂”四部分。

    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面积120平方米,展陈实物88件。主要说明沂水地区民风淳朴。勤劳朴实、心灵手巧的沂水人民,在生活与劳作之中,怀抱着对美的追求,创作了一件件民间艺术精品。其中,精美的高桥手绣,精巧的剪纸艺术,都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沂水当地的戏曲艺术,也极具特色。开阔高远的唱腔中,流转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与物,事与情。分“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传说故事”、“民间习俗”4个单元。展陈实物有高桥手绣、崔家峪银饰、院东头泥塑、马站裘皮画、龙家圈黑陶等。

    碑刻长廊:面积420平方米,展出石质文物82件。展陈的是沂水县境内发掘出土和征集的碑刻、造像等文物,其中被誉为“汉代历史的画卷”的画像石28通,画风质朴、主题鲜明。雕刻技法有阴线雕、浅浮雕,高浮雕等,内容包括现实生活、神仙祥瑞和宇宙天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3通,明清时期的39通,民国时期的12通。碑刻主要以叙事为主,包含历史、宗教、艺术、族谱等诸方面的资料。出土于沂水县埠前庄村的大观楼对联碑刻,是清代我县著名书法家刘汝屏所写,碑刻以颜、柳体为主,笔法苍劲有力;结构独具创意,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吸引了诸多书家和观众前来赏鉴临摹。

    主要临时展览:近年来,沂水县博物馆展览深入研究,不断变化更新。与具有相关资质的宣传、策划、设计等单位进行合作,先后举办了“沂水馆藏瓷器展”、“根雕奇石展”、“兴龙杯摄影展”、“沂蒙崮韵主题文化展”、“沂水诗书画展”、“庆元旦学院派青年书画名家邀请展”、“(青海省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姚忠宝书法展”、“雪婷杯书画展”、“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图片展”等43次展览。

    各国有单位和民间收藏文物

    除文物系统收藏的可移动文物外,图书馆、档案馆、宗教场所、我县党政和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藏1949年以前的,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应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都属文物范畴,是我县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以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通过实际行动支持收藏家。广大收藏爱好者也正是看中了收藏领域这一大好发展时机,县域内民间收藏热高涨,有清代九龙朝凤大型砚台、鹿头瓷尊、郑板桥的字画、刘伦襄(清、翰林)的行书、刘汝屏(清道光年间贡生,曾任曾国藩幕僚)的折扇等民间收藏品,民间所藏艺术品中门类齐全,以字画居多,其中不乏名人精品。

    历史文化名镇

    泉庄镇境内山川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的南洼洞洞穴遗址、中良子古化石地点、群子峪聚落遗址在该区域内发现。西北五公里是沂源县境内东里镇东安故城遗址,也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故城遗址。考古调查发现,该区域内自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代、周代、汉代均有先民在此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创造出璀璨的古代文明。“中华第一崮”纪王崮就坐落在该镇。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沂水县志》载纪王崮为“纪侯去国居此”。纪王崮现存纪王殿、后宫、祭坛、古城墙、古村落、胭粉泉、旗杆窝、点将台等遗迹。2012年春季,纪王崮崮顶发现了春秋时期国君级别的墓葬。考古专家关于“纪王崮崮顶存在中国最早的城堡式国家”的论断,使其早于欧洲中世纪城堡1000多年。

    历史文化名村

    关顶村位于马站镇最北边,为临沂北大门。久负盛名的齐长城重要关口穆陵关就坐落在这个村里。穆陵关,历史久远。在西周早期地图中,辽阔的版图上,标注的关口只有穆陵关。据临淄齐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刘斌考证,穆陵关的建置年代,不晚于公元前821年。由此推断,穆陵关始建于西周,距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穆陵关东连沧海、西携泰岱、北走燕赵、南控徐淮,地处要道卡口,作为军事重地,随着齐长城的修建更加凸显其军事战略地位。自春秋战国时期至中华民国时期,穆陵关的设置多有变化,防务也随时变迁,和平时期疏松,战争时期森严,但其作为重要军事要塞的属性始终未变。

    田野不可移动文物古迹

    我县曾先后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2007年—2011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通过普查全县共登录578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遗址239处,古墓葬(群)107处,古建筑33处,石窟寺及石刻7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17处,化石遗址3处。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齐长城遗址,省级的有姑子顶遗址、中共山东分局旧址、纪王崮墓群等8处,桲椤峪遗址、塔涧庵摩崖石刻、杨家城子故城等12处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东安故城、龙泉站墓群、玄天上帝阁等102处古迹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古遗址

    1、南洼洞旧石器点:位于诸葛镇范家旺村南洼洞,山洞高出山下小河约100米,海拔高度483米,西距沂河6.5公里,洞口向南,高3.6米、宽5米、纵深14米,为水平石灰岩洞,洞内存积棕色黏土,内裹有打制石器、鹿角化石和破碎的哺乳动物化石。洞内出土石核、石片及鹿角化石等,经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吕遵谔先生对鹿角化石鉴定为葛氏斑鹿,距今已有二三十万年,石核、石片为古人类打制,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与沂源猿人同属一个时期,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类活动地点。

    2、凤台遗址:位于富官庄镇官庄村西一公里,为一高台地,高出地面约2-5米,西邻小河,南、北、东三面为岭田,文化堆积保存较好,出土有石斧、石刀、人骨、兽骨等,陶器有鼎足、豆柄、鬹足、蛋壳陶片、夹砂陶片、磨光陶片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遗址。

    3、抬头遗址:位于富官庄镇抬头村北,为台地遗址,文化堆积厚约1米以上,内夹杂大量陶器残片、及少量石器和火烧土等,遗址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锛等石器。出土陶器有鼎、罐、盆、壶、纺轮、鬹足等,以夹砂陶、黑陶为主。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遗址。

    4、杨家珠江遗址:位于马站镇杨家珠江村北一公里,为一台地址,文化堆积厚约1米左右,内含丰富,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锛等,陶器有夹砂罐、盆、壶、盖形器等,以夹砂陶、黑陶居多,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遗物。遗址地表还暴露大量汉代文化遗存。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汉代遗址。

    5、姑子顶遗址:位于富官庄镇何家庄子村南约一公里,为高台地遗址,高出地面约3-5米,文化堆积厚约1-3米。该遗址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锛、石镞等,陶器有夹砂器物残片、鼎、鬹、盆等器形,又有豆、罐、鬲、壶等。早年曾出土汉代铜壶,九十年代又发现东汉铁器窖藏出土,铁鼎、铁镢、犁铧等物。经对出土众多的各类遗物进行综合分类研究,该遗址最早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次之为商、周之际,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晚期为汉代文化遗存。该遗址时代跨越较长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汉各代一直有人居住在此。

    6、打擂台遗址:位于沙沟镇上流庄村东,高台地遗址。高出地面3-5米,文化堆积厚约1-3米。出土有陶鬲、盆、豆、罐、壶等,石器有石斧、石刀,及兽骨、鹿角等物。另还出铜剑、鏃、鼎等,该遗址为两周时期。因该遗址常遭雷击,故有此名。另有民间传云,当年呼延庆在此设台打雷比武,故名打擂台。

    7、薛王台遗址:位于高庄镇马兰村南,高台地遗址。东临河、西依山、北连坡地、南为山沟。文化堆积厚约1米,灰褐色土中含有火烧土块及陶器残片。出土有陶鬲、盆、豆、罐以及鹿角、铜镞、石斧、石锛等物,属周代文化遗址。

    二、古城址

    1、密邑故址:位于院东头乡刘家店子村西,北依歭密山,南临歭密河,东为村庄,西接河滩地。1977年冬,该地点曾发现两座春秋墓,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沂水县联合进行发掘,出土各类文物470余件,青铜器中铸铭文者有莒、陈、黄等国器物,一铜戈柄上刻有“莒公”字样。根据墓葬结构,墓中出土各类文物,两墓应为王侯级墓葬,推测是莒国之墓。《左传·闵公二年》载:“莒人归仲及密”。杜预注:“密,鲁地”,密邑是春秋时期鲁国远及百余公里建在东鄙的一个小边邑,东近莒国,后被莒所占领。此邑虽小,但史书上却有记载,千古罪人仲庆父就死在此邑。庆父即共仲,亦称孟氏,鲁庄公的庶兄。其是制造鲁国内乱的元凶,他为争当国君,鲁公子般继位,他派人杀了公子般。后闵公继位,他又派人杀死闵公,因而造成鲁国大乱。后逃往莒国,鲁为将其除掉,贿赂莒国将其送归,他在归国途中自知罪孽深重,路至密邑自缢而死。后人即把制造内乱者比作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此成语即来自该典故。根据史料记载,及春秋墓的发现和多年来该地附近有春秋遗物的出土等,综合分析研究,推测此地应为春秋时期鲁密邑之地。

    2、东安城址:位于许家湖镇后城子、前城子、黄崖头三村之间,地处沂河西岸。《水经注》载:“沂水南经东安故城是也”。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记载:“邑南三十五里,沂河西岸汉城阳国(国邑在今莒县)东安县即此”。根据史料记载,及今在黄崖头村西残留的一段城墙,其该遗址地表分布有大量砖瓦残块,多年来遗址中出土陶豆、罐、壶、瓦当、盆、碗,铜壶、五铢钱、大布黄千、军假司马印,铁鼎、焦斗、犁铧等等,以及城址周围分布的汉砖石墓、画像石墓和出土刻有“建武元年”的青砖,以及分布范围等。充分证实了此地是一处东汉时期城址,此也与史料记载相符,当应为东安城址也。

    3、杨家城子城址:位于马站镇杨家城子、刘家城子、孙家城子三村之间,城址北、东临沭河支流,南为沃土,西连丘陵地。城址地表暴露大量汉代砖、筒瓦、瓦当、盆、豆、罐、壶等物残片,有的砖上还刻有几何图纹或绳纹,多属东汉遗物。同时遗址中还含有大量唐、宋时期陶瓷残片,说明该遗址延续至唐宋之际。对于城址古名,《沂水县志》记载不一,其中有北珠江成一名。杨家城子城址南去三公里既有孔、张、杨三个朱江村和珠江点子村,古城原名是否史志记载珠江城?难以确定。根据考古调查其附近同时期的遗址甚少,也没有这么大规模和文化遗存如此丰富的汉代遗址,据其南三珠江村和珠江店子之名,推测该古城址应为原珠江城。

    4、沂水城址:位于今沂水县城驻地,主要分布在今县政府、公安局一带。据《沂水县志》记载:“元至治三年县尹苑华修。明永乐二十年复修。天顺中知县陈孜甃以石,周围三里二十七步,高二丈五尺,阔如之。门三,东曰:东莞,西曰:西城,南曰:沂阳……”。原沂水县古城墙早年夡废,原县府后保存一段城墙机基,近年城市建设将其破坏,现博物馆内尚存原县府南二百米南关街遗存的一块石碑,为明万历十四年所刻制,碑文记载当时修沂城三门的情况。

    沂水城建置年代史料记载不一,《沂水县志》记载:“本东莞县治”,即自汉代沂水就为县城,近年沂城东岭建设中曾发现汉墓出土铁剑等物。史料记载: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因西邻沂河易名沂水城,城以县定称。历年来,沂水古城旧址及县城周围城市建设中所发现的文化遗物,尤以隋唐见多,降至宋、元、明、清诸代,由此说明皆为县治。

    三、古墓葬

    1、纪王崮墓群: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西北40公里处,隶属泉庄镇,现已开发为“天上王城”景区。“纪王崮”顶上,从南向北分布着三个大的岩丘,海拔高度为577.2米。2012年春节前夕,天上王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崮顶蓄水池南边修建水上娱乐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部分青铜器及其残片。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山东大学及临沂市、沂水县文物部门,组成考古发掘队对此处文物点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纪王崮春秋墓规模较大、规格高、结构特殊、时代明确、出土遗物丰富,是山东近几年来东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与保护价值,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墓葬出土的文物量大精美,时代特点鲜明,主要有玉器、青铜器、骨器、陶器、漆器等。不仅出土带铭文的青铜礼器,还出土成套的编钟、编磬等乐器及成组的玉器等。因此,为东周乐悬制度的研究及铜器、玉器制造工艺和技术的研究等提供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无论墓葬所处的环境、墓葬的结构、内部出土的文物等,都蓄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次考古新发现,揭开了纪王崮历史传说的神秘面纱,对研究沂水历史和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工艺技术、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

    2、刘家店子春秋墓:位于院东头乡刘家店子村西,北依歭密山,南临歭密河,东为村庄,西接河滩地。1977年冬,该村在整大寨田时发现两座春秋墓,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沂水县联合进行发掘,其一墓有车马坑,且有殉葬者多达40余人,两墓共出土铜、陶、玉等各类文物470余件,青铜器中铸铭文者有莒、陈、黄等国器物,一铜戈柄上刻有“莒公”字样。根据墓葬结构,墓中出土各类文物,综合研究分析为春秋时期之墓,两墓应为王侯级墓葬,推测是莒国墓。

    该两座春秋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境内出土文物最多的一次,对研究春秋时期的葬俗及礼仪制度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团山汉墓:位于高桥镇团山村西、南两处。早年高出地面,大多已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挖平,西岭尚存一座,高出地面约三米,当地称之为“王坟”。根据本地区汉代墓葬的分布规律和建筑形式,以及当时出土的遗物等分析,推测该墓群当为东汉时期墓葬,有待于发掘确定。

    4、双墩墓:位于马站镇天桥官庄村南,墓葬处于丘陵之上,两座相距约十米,原有封土高出地面,亦在农业学大寨时期挖平,根据本地区汉代墓葬的分布规律和建筑形式,推测该墓当为东汉时期墓葬,有待于发掘确定。

    5、李庄汉墓:位于许家湖镇中学院内,现高出地面三米余,当地群众称为“王坟”。七十年代该学校扩建时曾在该墓西侧发现一座东汉时期画像石墓,据此推测此墓时代也应为东汉时期。

    6、垛庄明墓林:位于富官庄镇垛庄村西,建于丘陵之上,为一家族墓地,墓地分布明、清墓葬百余座,因明墓居多即定为明墓林。墓葬结构、形制不一,有用石块砌成石阶墓,或用石块堆砌一周,墓上封土。其一石砌大墓,高出地面约4米、长3.64米、款3.56米,当地民众称之为“吊棺”,实为地上砌墓,墓南侧镶嵌石碑,刻明万历年间王氏之墓。该墓地之中近三分之一立有墓碑,有的镶框并雕有人物、花草、动物,有浮雕、线雕,其雕刻工艺精细,雕刻的图案栩栩如生,该墓群对研究明代墓葬结构,葬俗及石雕艺术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四、古建筑

    1、齐长城遗址:齐长城是由墙体、关隘、城堡和烽燧等节点构成的军事防御系统。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扩展项目。

    齐长城西起长清孝里黄河岸边,东至黄岛之滨,跨越山东省境内8市、18县(区),全长640余公里,跨越1500余座大小山峦,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军事价值和重要的研究价值、旅游观光价值。沂水县境内齐长城遗址有南北两条线,全长60余公里。南线西起太薄顶经沙沟镇,从脖根腿沿沂水、临朐交界东南行,经马站镇、圈里乡、杨庄镇至富官庄镇的三楞山上,在沂水与莒县交界处与北线汇合。北线从脖根腿入临朐境,经大关南至太平山出临朐县境,沿沂水圈里乡东行,经二郎峪、七箭村,出沂水县进入安丘县境内。长城在安丘徐家沟转向东北,至安丘马时沟转向东南,在沂水富官庄镇卧牛城山顶南下,经光光山,达三楞山上与南线汇合。沂水段齐长城遗址以土石混筑墙体为主,另有石墙体和夯土墙体。墙体厚度7-12米,现存高度0.6-4米,多用夯土或土石混筑而成。土筑墙多位于山谷或平原土地肥沃地带,墙体较厚;土石混筑墙多位于土丘之上,墙体相对较窄,部分墙体采用两侧石块砌筑、中间填塞土石的方式构筑而成。总的来看,城墙本体的构筑方式主要有土筑、石垒、土石混筑或利用山险等,建造修筑基本上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1977年12月齐长城遗址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资庆寺砖石塔:位于院东头镇张家庄子村北,望仙山西坡。原为古代资庆寺和尚林塔,今仅存一座,为砖石结构。塔高12米,塔底为石砌结构,塔身用青砖砌筑,上部使用砖瓦盖顶。塔龛门高1.35米,宽0.65米。据调查原塔林之中,共有塔六座,早年坍塌五座。现仅剩一座。寺院旧址今已被学校和大队部占用,现存一座二层小楼(藏经楼),及清朝、民国石碑四通。清康熙十一年《沂水县志》载:“望仙山,县西南七十里。旧志云:群峰蔽日,万壑争流,中有望仙寺(即资庆寺),相传黄龙得道于此。今有浮屠三黄龙遗像在焉”。所遗留石碑上记载此地为资庆寺旧址。

    3、玄天上帝阁:位于龙家圈乡柴山村西,此阁为两层建筑,底层用石砌的拱门,拱门上眉有一方形石刻,上刻有“玄天上帝”四字,左落款为“雍正十二年仲夏”。二层上为阁楼。阁楼通高10余米,南北长10米,东西宽6米,硬山顶,单檐青泥瓦顶,砖墙石基,内为木架结构大梁、叉手。因长年失修,门窗腐烂,瓦顶破损严重。根据拱门上刻石落款,此阁距今二百余年。

    4、圣水祠:位于黄山铺镇圣水坊村南,此祠三面环山,原仅北有出口,祠院西南有一自然山洞亦称“圣水洞”,内一山泉,泉水经年不断,名曰:“圣水泉”。院内现存古银杏树六株,最大一颗周径6.5米,高达三十米。原祠院建有“文昌阁”大殿,早年拆除。今尚存“三元洞府、观音阁”,均为全石建筑。在圣水洞内外尚存有明天启、清康熙年间石碑四通。清《沂水县志》载:“圣水祠,县西三十里,圣水坊”。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圣水祠也被有关部门进行了相关的开发利用。

    5、灵泉寺遗址:位于沂水县龙家圈镇上肖家沟村南灵泉山森林公园内,地处沂水县东北丘陵山区,四周为山岭,寺院建于山洼之中。唐贞观九年(635),五台山高僧昌弘主持创建,兴盛于宋代,明代重修扩建,清、民国、当代重修。坐北朝南,面积约5000平方米。原四周建有围墙,并有山门和众多宫殿建筑,均于“文革”中拆除。现存建筑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发灵泉寺时依清代建筑复修,依山势而建,有大雄宝殿、地藏王宝殿、罗汉堂、观音阁、南海轩、鼓楼、钟楼、门楼、灵泉池等建筑。寺南残存明代残碑一堆,碑文已不可通读,寺院内有5株相传植于唐代的银杏树。另存有一塔心石柱,呈六角形,高0.70米,径0.37米,题刻有“光公寺域宝塔”,纪年为大明正德十一年(1516),寺西南山崖上有“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四月口日章丘县石匠崔崑、崔崇”楷书题记。该寺庙对研究宗教文化分布发展具一定意义。

    五、革命纪念地

    1、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位于夏蔚镇王庄村,1938年11月,中共苏鲁皖豫边区省委到达沂水王庄。12月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同时山东人民抗日武装的统一指挥机构,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也在这里成立。王庄村两座教堂即成为山东分局和山纵指挥部机关的办公场所,罗荣桓、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先后在此驻足。山东分局和山纵指挥部在王庄领导着苏鲁豫皖边区的抗日工作,并直接领导着沂水及周围地区的党政军和群众工作,以王庄为中心的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得以更加巩固和发展。在当时王庄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中共山东分局和山纵指挥部旧址两座教堂,为哥特式建筑,是由德国神父集资兴建,村中天主教堂建于1898年,圣母堂基本与其同期建造。目前,也是该地区建造时代较早,保存较好的西洋式建筑。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沂水县已将其开辟为集宗教、旅游、革命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

    2、《大众日报》创刊地旧址:位于夏蔚镇云头峪村中,1938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进驻王庄后,就准备创刊一份自己的报纸。经过精心的筹备,《大众日报》作为山东分局机关报,1939年1月1日,在云头峪村创刊出版。《大众日报》是全国创刊时间较早的党报之一,也是连续发行时间最长的一份党报,到目前作为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已发行72年。现云头峪村仍然保留着原《大众日报》创刊时印刷厂办公室和装订车间。原《大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中国著名明史研究专家,南京大学原校长匡亚明同志的骨灰就安葬在他曾经战斗过的锥子崮下。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将《大众日报》创刊地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沂水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沂水县城西北15公里跋山西麓,面积4万平方米。为沂水县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原名“跋山革命烈士陵园”,1990年更改为现名,并公布为省级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遍植苍松翠柏,有烈士墓262座,129通碑碣,陵园内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堂,堂内高悬历次战役牺牲的4531名烈士的英名,左、右陈列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革命先烈们在人民的支持下与敌人进行浴血战斗的画面照片和图板。陵园大门为牌楼式建筑,高11.4米,宽10.4米,飞檐两重,白色花岗岩石门楣上镶嵌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手书“沂水革命烈士陵园”八个大字。园内还有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原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原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等等领导人题词碑刻32通。

    4、对崮峪烈士公墓:位于沙沟镇对崮峪村西对崮山东坡,1942年11月山东战工会、山东军区、鲁中二分区等机关工作人员被日军包围在对崮山上,同五十倍于我的现代化装备日寇进行战斗,经一天的艰苦激战后与当日黄昏胜利突围,八路军四百余名官兵壮烈捐躯,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好,沂蒙二地委组织部长潘维周,地委秘书长王宏烈,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团长刘遇泉,政委王瑞,政治处主任张圣符等壮烈牺牲。战工会主任黎玉负伤。战斗结束后,当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将烈士遗体移葬于对崮山东坡,建立起烈士公墓,并立碑纪念。

    5、仙姑顶烈士公墓:位于院东头镇南墙峪村南仙姑顶山上,1942年秋,日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秋季大扫荡,10月鲁中军区后勤处和一部分抗大学生,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及111师起义的部分人员,在转移到仙姑顶时与日军遭遇,经艰苦激战一天,打退敌人的数次进攻,日军尸横遍野。到晚上八点多钟我军胜利突围,此次战斗八路军伤亡一百余人,副团长刘怀文,111师团长侯宜禄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将烈士遗体掩埋,建立起烈士公墓,并建立碑纪念。

    6、王庄烈士陵园:位于夏蔚镇王庄村西,建于1945年5月,园内松竹常青,正面耸立着四米多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刻有“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上端阳刻“气壮山河”、“名垂千古”横联。纪念碑三面分刻烈士英名和烈士们的壮烈功绩。院内共葬有历次战斗牺牲的三百多名烈士,其中有王庄区抗战初期的区委书记李松,某军区司令孙克东,鲁中南教导队地下工作者付吉、刘干和抗大学生等。

    7、张梅烈士纪念碑:位于泉庄乡马头崖村,张梅烈士系马头崖村人,1892年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村中担任庄长。抗战期间尽心尽责为党工作,1940年3月由于坏人告密,被国民党顽固派抓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严守党的秘密,最后英勇就义。为缅怀烈士,中共沂水县委为张梅烈士设立纪念碑。碑文记述了张梅烈士的英勇一生和他的生平事迹。

    8、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位于夏蔚镇双山村东,1947年5月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进驻双山村,并设立了孟良崮战役指挥所,指挥所设在双山村民李成义家的三间草房中,离草房东二十米有一条山沟,当时指挥部防空洞就建在那里,是用门板木棒搭建而成。陈毅一行白天到防空洞中指挥战斗,晚上再回草房,七天七夜的时间,孟良崮战役结束。全歼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浦。孟良崮战役结束后,部队集结在双山一带河滩上召开了庆功大会。今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原两间草房及防空洞旧址,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保护

    沂水县位于齐鲁莒三国交界地,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古老的历史文明和灵山秀水教化并养育了善良质朴的人民,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这些灿若星辰的文化使这片土地闪烁着熠熠光辉。

    近年来,沂水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强对县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健全管理机制、制定保护措施、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数据资料库。

    2005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组织我馆专业人员并聘请专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我县范围内的‘高桥手绣’、“齐长城穆陵关传说”、“天上王城穆棱关传说”等宝贵文化财富进行拍摄、录制,组织作品展览、收藏以及建档工作,并申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切实可行的五年保护计划,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流传。2006年沂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至今已有“高桥手绣”、“雪山传说”、“齐长城穆陵关传说”、“纪王崮传说”、“孟母传说”、“送火神民俗”六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有12项被列入县级名录。《高桥手绣》的传承人解祥芳因擅长制作各类布老虎,多次受到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并被聘为“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布饰艺术研究所副所长”。2008年的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共收集到2400余条信息,对其中的309项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进行了详细整理,并出版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沂水卷》。

    沂水县文化馆在临沂市第四届、第六届、第十届、第十二届民间秧歌会中均获“优秀组织奖”;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临沂市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优秀组织奖”。

    文献典籍

    1927年,沂水县公立图书室建立,1930年,公立图书室划归县民众教育馆后,改称图书部,有藏书室3间,设少儿、成年两个阅览室,共有藏书6400册,书籍主要有《四库全书》、《古典文学》、科技杂志等。至1978年,馆藏图书达到30000册后,正式命名为沂水县图书馆,定址于县府前街64号。1989年,在县城正阳东路31号征地9.8亩开始兴建新馆。1992年5月建成后迁入,10月1日正式开馆,2001-2013年,又陆续建成了地方文献库、电子阅览室、西大门、回廊、综合阅览大厅等设施,整个建筑为四合院庭院式群体结构,馆舍面积达到了3370平方米。2012年1月,被列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沂水县图书馆有一个古籍库,总面积60平方米,库房配有防盗监控、灭火器、温湿度计、消毒柜、空调等配套设施。有一个古籍阅览室,总面积80平方米,有阅览座席30个,主要供学者、普查读者查阅、阅览各类古籍及其它贵重文献资料。

    已经编目的古籍有544种350册。主要为清刻本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部分影印志书等。主要地方文献有《沂水县志》、《沂州志》、《莒州志》、《青州府志》、《淄川县志》、《武定州志》、《夏津县志》等,还存有《知不足斋丛书》232册,《钦定二十四史》688册等大型丛书。馆藏来源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政府移交,其次是民间征集与个人捐献。

    2007年以来,沂水县图书馆加快了馆藏古籍书的整理保护步伐,至2011年底,馆藏古籍全部分类编目、拍摄书影,并按号入库上架。《山法全书二卷》2010年入选《山东省二批古籍名录》。2012年编制了馆藏古籍纸质目录,同时还将馆藏古籍书目进行了初步数字化,编成了26册电子馆藏古籍图录,方便了查询利用。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

    首发网址:http://yishui.yunhaoren.com/guaikuang/13688.html
    查看全部沂水概况信息
    发布一条沂水概况信息

    • 您可能感兴趣
    • 沂水新发布
    18861362223